世界精神卫生日
——
发布时间:2020-10-09编辑: 浏览次数:次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大脑技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不同类型的精神并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痊愈疾病,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由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的机理还不清楚,因而精神病的病因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尽管如此,大量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其中,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患者亲属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当然,精神分裂症只是具有遗传倾向,并不是肯定遗传。是否发病还要受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种影响。
另外,很多人认为,“得精神病的人都是受了刺激”,这种印象是受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的渲染和加强,却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研究显示,只有少数患者发病前受到过强烈的精神刺激。所以,多数专家认为,精神刺激与精神病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它可能只是促使有些患者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再者,精神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病前性格有很大关系。有研究表明,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孤僻、内向、敏感多疑、好幻想,胆小怕羞、思维缺乏逻辑性等性格特征,因此有人把这些性格特征称作“分裂型人格”,这是发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内在因素。具有上述性格缺陷的人不仅容易患病,治疗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痊愈之后复发的危险性也比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坚强的性格对预防精神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04
有些患者是缓慢发病的,早期表现常常不易被周围人理解为精神病。直到病情发展严重了以后,家属还很难回忆起确切的发病时间。
精神病的早期症状有:
懒散:不讲个人卫,对工作不认真,不遵守劳动纪律。学生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批评也觉得无所谓,仍然我行我素。
淡漠:对人冷淡,回避社交,寡言少语,常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对他人的关心也无动于衷。
自语、自笑:经常听到患者喃喃自语,不知所云,或者独自发笑,令人不解。
猜疑:无端地怀疑他人对自己有恶意,情绪易变,好无故发脾气或紧张恐惧。
莫名其妙的身体不舒服:总强调自己失眠、头痛、易疲劳,以此为理由长期回避社交和工作,并且安于现状,既不觉得这样有何不妥,也不积极地诊治身体的不舒服。请注意,这是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的重要区别之一。
窥镜症状:长时间呆坐在镜子前面,端详自己的面容。这可能是由于一种叫做感知综合障碍的症状造成的一患者看到自己的脸变形了,或者不真实了,所以才长时间照镜子。
情绪不稳: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伤心流泪、或兴奋不已、或大发雷霆,与其既往性格不相符。发现以上症状,请尽早就医。
精神病复发率较高,而且复发次数越高,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也就越严重,给家人及社会带来的负担也就越大。对于精神疾病相信很多病友都不陌生,但是真正了解的寥寥无几。那么,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后要怎样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复发呢?
①减少诱发因素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患者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他(她)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如果有精神疾病发病的先兆,应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必要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为病友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情况下可以降低复发几率。
②病友要端正心态病友们在患有精神疾病以后,心理压力也会剧增,所以,家属一定要多和患者沟通,用耐心和爱心帮助精神病人正确的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病友们提高心理承受力,可以鼓励病友们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病友们还要坚持定期来医院门诊复查,使病友们的病情经常处于医生的监控下,及时根据病友们的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
③坚持服药坚持服药对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因此,病友们和家属要高度重视日常的维持治疗。
④学会坚定的面对患病现实,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病友治疗后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学习、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及邻居关系,碰到问题正确对待,冷静的处理,不感情用事,遇到难解决或想不通的矛盾,可找好友、亲属帮助,有条件的,还可坚持不定期的到心理门诊接受心理咨询专家的心理疏导,争取及时化解思想矛盾,缓解苦闷,消除烦恼,使日常生活及早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