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工作室

新闻报道

仁者的德行、艺者的灵性、勇者的胆气、学者的智识兼而有之,正是行医40载的李玲无限崇尚而渐行渐近的医者境界。

李玲:德不向佛者不能为医

本刊记者 杨莉君 图 袁德善

采访李玲那天,在治疗室里,我记住了这样一双眼睛,隐含着悲苦,也充满着深深的感恩。这双眼睛的主人曾是李玲的病人——颈椎问题引起了严重的手麻。而那天在做治疗的是她的父亲——曾是中国兵工报最资深摄影记者,一位82岁的晚期癌症患者。

手麻的病症被李玲治好后,她带来了颈椎同样有问题的姐姐,还带来了浑身疼,疼到下不了床,吃不下饭,极度消瘦的爸爸。一看到老人,李玲就知道“不好”,经过检查,确定恶性肿瘤8处转移。家人想让老人就留在这里,哪儿疼治哪儿吧。“看到老人瘦得皮包骨,挪着进来,说实话我心里真没底。”可李玲知道自己会怎么做,“我不能把老人推走,我得尽全力让他在最后的日子里痛苦小一点,快乐多一些。”经过半个月的对症治疗,特别是进行了3次小针刀疗法后,老人肢体抬高测试的数值从15度上升到80度到130度到接近正常,人还胖了5斤。那天,精神和状态看上去都很不错的老人家执意要演示给大家看:他能把腿抬到超过治疗床那么高,还说想把李玲给大家讲解如何保护颈椎的颈椎操课程拍下来。

女儿没有告诉爸爸实情,但是会在一直安慰着她的李玲面前掉泪。

她说,“我和李玲主任萍水相逢,我对她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其实,无须语言,她眼睛里的真挚表明了一切。

“我四年眩晕天地转你一扎清醒头脚稳”

身为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省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针灸一科主任的李玲,以业内颇高的评价获得了“山西省名医”的称号:她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新九针、小针刀、刀钩针等疗法的研究,并且将其巧妙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诊疗体系。特别是对头颈部疾病研究颇深,现已经独立完成和申报了两项科研课题——“刀钩针环枕筋膜微创松懈术治疗颈性眩晕”和“刀钩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于2008年9月成功申请刀钩针针具的实用新型专利。擅长采用小针刀、新九针、埋线、刀钩针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脊柱相关疾病及内、妇、儿疑难疾病。

也是在采访那一天,我见到了安静地站在治疗室外等候李玲开药方的这位病人。她在银行工作,颈椎问题引发的各种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我严重失眠,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还健忘,昨天发生的事今天就记不得了。听力下降50%,右耳基本听不到。脖子困得支不住,背是僵硬的,脸上黄褐斑很明显,别人看着都觉得我特别疲惫。到一家大医院检查,医生说没办法治疗。”听朋友的介绍,她找到了李玲。“连着3天扎了3次针后,就从晚上10点一觉睡到了早上5点。只有失眠过的人才能体验到能完整睡一觉是多么幸福。后来,又做了一次小针刀治疗,连续20天针炙,喝了半个月中药,整个状态就变了,精力好了,听力恢复了,脖子也不困了。同事们看着我的变化都特别惊讶。”确实,眼前46岁的她很显年轻,皮肤细腻、干净而有光泽。无法想像之前判若两人的她是什么样子。

“虽然这是一个典型的由职业引发的颈椎病病例,但是与其他来就诊的颈椎病病人相比,情况并不属于严重的。”李玲说,“由于颈椎及周围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颈椎的退行性病变会导致各种症状和颈椎相关疾病的发生。颈椎病除常见的颈部肌肉困痛,上肢麻木疼痛,头晕头昏等,还会出现颈源性脑血管疾病、眩晕、视力下降、猝倒、吞咽困难、心绞痛甚至下肢瘫痪等病症。”

对于近年越来越高发的颈椎病,李玲坚持“分期分型治疗和治未病“的理念,多年实践,她和同事们已然做到了“方法众多,且疗效明显”,其中尤以小针刀疗法为特色。而针刀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借鉴外科手术原理并结合针灸加以创新,能松解粘连,减压止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有一位50多岁的病人,本来是陪妻子来治疗糖尿病,无意间和李玲聊起,说他已经眩晕好几年了,走路就像是踩着棉花,他告诉李玲“我就不知道踩在实地上是什么感觉”。根据5张不同部位的颈椎片子做了诊断后,李玲的一次小针刀治疗,他就“踩在了实地上”。后来,这位病人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我四年眩晕天地转,你一扎清醒头脚稳。

正所谓医胆在明理。作为山西省中医针炙学科的带头人之一,李玲“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善用中医理论及经络学说辨证论治,博采众长,临床辨证精细,坚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立法多师古人,但方从己出,自成风格,继承了传统的整体观,又不断学习现代诊疗技术”。

卫博宇是山西省中医学院针推系的一名学生,正在跟着李玲实习,对“经验丰富,擅解疑难”的老师充满了敬意。他记得就在不久前,来了一位因额头跳疼就诊的病人,实习生们想当然认为就是头疼的问题而已。而李玲根据多年经验判断这是带状疱疹的前兆,预测病人两天后会发病且会更疼。果然,就在两天后,病人就发出了一簇簇的疱疹泡泡。李玲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除了给病人常规的抗病毒抗炎治疗,还采用了中药和火针、拔罐、针刀等疗法,很有效地缓解了病人的疼痛,效果特别好。

行医近40载,李玲治愈的各种病症的病人不胜枚举。有常年浓血便结肠炎的病人,她用中药灌肠并配以埋线的方法半个月治愈;也有卵巢囊肿的妇科病人。因为她的中医药疗法而不用手术……受益于李玲医术的人太多了。

卫博宇引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一句话“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来表达对老师李玲精湛医术的景仰。

李玲的双手指关节已经严重变形,尤其是大拇指关节处有一个很大的凸起。被这双手按压时,会感受到很强的力度,很难把这样一双手和总是轻声细语又爱美的她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她一次次为病人寻找痛点、多年医者生涯的见证;而她亦收获了赞美无数,朴实而真诚的病人们不吝用“神刀”“神医”这样情感浓烈到极致的誉美之辞来表达自己幸遇良医的感激。

好医生眼里看到的是“人”而不是“病”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过《福冈宣言》: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

作为一名医生,单靠科学意义上的对症下药来治病,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医学能力,医生还需要会沟通和倾听,理解并且尊重病人。更高的医者则是大艺术家,能够洞察人性,直指人心,切中要害。

“艺术家”的称号,李玲当之无愧。而且,相当优秀。

李玲每天的接诊量在40名病人以上。但她对病人,而且是对每一位病人,都能够笑眯眯地“细致地讲解,认真地倾听,有问必有答”。“其实很多话都是一样的内容,重复得多了就很琐碎。”同事和学生们都很佩服她怎么可以把那么琐碎的话每天一遍又一遍地重复N遍而没有一点不耐烦。

李玲说,“不和病人解释清楚病因、治疗方法,他们会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会害怕,这样会影响治疗效果。要是还因为我摆脸色让他们心情不好,病情不就更加重了吗?”

在一名好医生眼里,看到的是“人”,而不是“病”。而李玲亦早已体察到:病人是弱者,他们需要专业且知情达意的护理,并由此心生感激,这些良性的护佑会激发人体自愈力。

在前来就诊的病人中,有很多患有更年期综合症 。她们焦虑,抑郁,甚至有自杀倾向。通常,李玲会告诉她们“下午在过来啊”,因为“上午很忙,没时间说话”。她理解她们生理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要应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处境,面对这些很能絮叨,和她差不多同龄的病人,除了常规治疗,她还要做长时间的开解和倾听,“再累也得坚持,我总不能说,我也是更年期,也不舒服吧。”

李玲深知,病人需要的不是只会卖药开刀的医生,而是需要生活的同情者和指导者,需要能相互交流身体感受,能够得到劝戒,还能参与到病情的讨论之中。

她曾经治疗过一位患产前抑郁症的年轻女病人。因为害怕分娩,极度焦躁不安,甚至前来就诊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坐下来,必须得走来走去才行。家人曾想把她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疗,但那样孩子就保不住了。同样身为母亲的李玲体恤“女人十月怀胎不易”,她同样安排病人下午过来,每次都要做挺长时间的“语疗”,她以医生的身份做疏导,以女性的身份做安慰,并采用了环保绿色的疗法。一个月下来,病人的状态就平稳了,后来,居然还是顺产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而取得的成就愈大,李玲就愈能体会到身为医生的局限,“这种局限有人性的,有知识的,有方法的,也有经验的。甚至有时是徒劳的。”前几天,科里收治了一位病人,属于先天性椎管狭窄,用了各种方法包括会诊治疗也没有什么起色,只能建议手术。“病人不高兴,我心里也感觉挫败,当医生的,不就是想看着病人好了吗?这比挣多少钱,吃什么山珍海味都高兴。反过来,效果不好,也很难过。”也有的病人在做治疗后不遵医嘱提前洗澡导致针口感染,只能又回来做引流,她的心里会觉得“愧得很”。“虽说是病人不小心,那起因也是我们给人家动了针。”

行医40年,李玲没有出过医疗事故,没有发生过医疗纠纷,更是一直谨记着:病人最怕的是被误诊,耽误治疗时机。去年的时候,有一天,诊室里来了一位病人,问李玲,“您还认得我吗?”李玲看看,似乎觉得应该是一个曾经来过的病人,但盯着她看上去很有神彩的脸庞,就摇了摇头。这个病人很激动,“您救了我的命啊,您不认识我了?”

那是两年前的一天中午,临近下班了,这位病人拿着一家三甲医院的病历过来,请李玲给她扎针。门诊病历上明确地写着“三叉神经痛”。可李玲经过观察、询问和检查,对病历上的诊断结果有了疑异,“她的疼痛不是针扎样、刀割样、一过性的,而是持续性的,脸还有憋涨的感觉,还出现了视力下降的现象,这都表明诊断有问题。”于是,李玲让她去拍片。病人很不高兴,“都快下班了,你就给我扎针吧,我这不是有诊断结果了吗?你干吗还让我拍片呢?”“要扎针我什么时候都能给你扎,但如果你不是这个病,我扎了也没用,还耽误你。”李玲没有介意病人对她的误解。

在李玲的坚持下,病人去拍了片子,结果是“上颌窦占位”。

这个病人及时转到肿瘤医院做了手术。一年后,当她再次坐到李玲面前时,面部形象的完整让李玲有些疑惑。“肿瘤医院的医生告诉我,幸亏来得早,没有转移,不用毁容就能治好。”医生把她的病灶切除后从身体其他部位取了组织移植过来做了手术,脸部看上去没有任何异常。“李主任,谢谢你救了我。”至今,这位三十多岁的病人一有什么不舒服,就一定会来找李玲。

“如果准备一辈子当医生,就一辈子都别忘了,对病人而言,除了疾病本身的折磨,看病的过程也是让人煎熬的经历。如果做医生的没有承受和化解病人病痛的能力,没有对病人的发自内心的体贴和同情,没有对生命深刻的敬畏,就别进这个门了。”李玲说。

“这是一条命,怎么能眼睁睁地放弃呢?”

中国最早的医者是圣人。

而后又有医者父母心、医者仁心之说。

一名好的医者,须有科学家的严谨,艺术家的灵气,更要有仁者的德行。

李玲正如是。

2012年2月15日,医院收到了一位名叫王玉英的病人写给李玲的感谢信:……李玲主任时刻从患者的自身利益着想,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病情制定医治方案,既让我的病情得到了治疗,又不让我的经济负担过重,她还常用自己的钱给其他患者买营养品……

诸如此类的感谢信、锦旗有多少呢?已经数不清了。因为信中所写即是李玲工作中的常态。

常有外地人慕名而来找李玲看病,很多人找到医院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挂号时间,为了“减少病人的开支,让他们当天能赶回去”,她就用午休时间给病人诊治。有来自乡下的病人因为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动,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一定要让她一起吃。

李玲的病人中,有很多是“穷人”。因为生活劳累、居住环境潮湿生了病。面对这样的病人,她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怎么能为病人节省点、减免点医药费,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不能让他们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啊。”

2009年,一位来自交城县农村的女病人,情绪特别焦躁,嚷嚷着自己全身关节疼,浑身发冷。掀开衣服一检查,发现她全身都裹着保鲜膜。“这个病人的丈夫是残疾人,她产后不久就下地干活,受了严重的风寒。”李玲让她马上住院,她问得花多少钱,能治到什么程度。因为她只有1000块。李玲告诉她,至少要帮助她去掉保鲜膜,否则,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她并没有告诉病人自己正盘算着如何给她减免费用,“我们把能省的省,能减的减,能免的免,以‘寒者,热之’的理论,用火针、锋钩针、中药熏蒸等方法给她做治疗,两三次后症状就改善了。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出院,保鲜膜去掉了。”

李玲还曾收治过只有20块钱的病人。那是她下乡巡诊,一位穿着又脏又旧的老人,手里攥着几层纸包起来的20块钱,钱很旧,都是1毛、5毛凑起来的。老人哭着对她说,“我只有20块钱,你救救我吧。”李玲把老人带回了太原医治,她对老人说,“我不收你的钱,你留着自己买点吃的吧。”原来老人有两个孩子,一个残疾,一个智障。老人症状改善后准备回家了,李玲把电话号码告诉了他,“你以后身体不舒服,就给我打电话。”老人离开前,说了一句话:世上竟还有这样的好人!

这样的一句话应该是对李玲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坚守悬壶济世,悲天悯人,扶贫济困的传统医道”的最好褒奖。

一提起康国峰这个男孩,李玲心里还是有“过不去的难过”。这是一个跟了她9年的病人:从18岁患上白血病,到27岁去世。李玲调到哪家医院他就跟到哪儿治疗,其间病情反反复复。孩子家里很穷,李玲为他付出了竭尽所能的帮助,经常是还没等他到了医院,就已经给他买好了药。有一年,这个孩子病情恶化,李玲向院领导请示后,发动全院的医护人员一起给他捐助了两万多元,抢救回了孩子的命。而在他最后的日子,李玲建议去山医二院做干预,但这个孩子跪在李玲办公室的地上,哭着说,“我不走,我死也要死在这儿。”

孩子走后,李玲好长时间缓不过来。

现在的她总爱说这样一句话:作为医生,有时在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关照。

但,悲悯仁慈之心也能感召奇迹出现。

曾经有一位75的老人因为突发剧烈腹痛从乡下赶来,李玲确诊为肠梗阻,情况很危险。住院几天后,因为老人身体太过虚弱,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老人的子女想要放弃治疗。看着躺在床上的老人,李玲心很痛,“这是一条生命啊,怎么能眼睁睁放弃呢?”她劝老人的子女们,“我一定找到办法医治你们的父亲,请你们也不要放弃。”

经和多位专家商讨、查阅大量资料后,李玲决定采取中西医结合针炙的方法进行治疗。5天后,老人大便开始通畅,肠梗阻消失,15天后,老人痊愈出院。

所谓医胆在明理,所谓医心在慈悲,更所谓德不向佛者不能为医。

卫博宇已跟着李玲实习了一年多,他和他的同学们很庆幸能在这样一位老师身边学习医者之道,他说,“如果想知道一名真正的好医生是什么样子,看看我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就行了。”